中国队夺得2024年水下曲棍球亚洲杯U19冠军。
广州市第七中学东山学校初三毕业生刘凯其(左一)。
刘凯其在日常训练。
南都讯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水下曲棍球亚洲杯U19决赛中,广州市第七中学东山学校(下简称“七中东山”)初三毕业生刘凯其所在的中国队成功击败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阿联酋队,实现大比分夺冠。“所有运动员都希望有一刻可以在异国他乡将自己国家的国旗升起,然后奏唱国歌。”比赛结束,从游泳池到领奖台,刘凯其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能够在异国他乡升起中国国旗,这是一种荣誉。
缘起受父亲影响接触水下曲棍球学了就想要参赛
“不论中考是否选考游泳,游泳毕竟是一项技能,是很有必要去学的。”刘凯其告诉南都记者,他从小就喜欢玩水,上初中后,因为七中东山倡导同学们多运动,所以他就选择和爸爸去游泳。恰巧在游泳的时候,他看到爸爸玩水下曲棍球,这项既新奇又炫酷的水下运动吸引了他,于是他也开始接触水下曲棍球。
水下曲棍球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,在泳池中进行的三维立体团队运动。水下曲棍球和陆地曲棍球相似,只不过把场地从陆地搬到了泳池的池底,它融合了游泳、浮潜和曲棍球等元素,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对抗性。
第一次打水下曲棍球,刘凯其和爸爸作为对手分到了两个队伍。刘凯其的爸爸打水下曲棍球已经有两年多,而刘凯其还只是新手,但刘凯其在比赛中成功抢到了爸爸的球并顺利打进对方的球门,这让他感到特别有成就感。
刘凯其觉得,既然学了,就要参加比赛,看一下自己的实力在哪里,往后要怎么努力。训练了半年,刘凯其开始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联合会组织的比赛。第一次参加比赛,他所在的队伍获得了第五名。
拼搏训练三年入选国家代表队中考结束后出战亚洲杯
但对于第五名的这个成绩,刘凯其并不满意,他想要争取前三名,于是在这之后就更加努力地训练。次年再参加比赛,他所在的队伍成功挤进前三名,获得了全国第二的好成绩。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,在初三的寒假(2024年),凭借着出众的天赋以及过人的实力,刘凯其被选入国家代表队,在广州中考结束后,出战由CMAS(世界水下运动联合会)主办的2024年水下曲棍球亚洲杯。
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,2024年水下曲棍球亚洲杯正式拉开帷幕。队员们扑通跳下泳池,急速潜入水底,人手一根球棍,在水中奋力滑行追逐,捕捉一个不断移动的小“铁饼”。比赛过程跌宕起伏,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,15岁的刘凯其作为团队年龄最小的男生,几乎撑满全场比赛,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,多次为球队创造得分良机。
比赛过程中,让刘凯其印象最深的是和新加坡队对战时进的第一球。“那时,我所在队伍的前锋抢到了球并往旁边拉,我就在后面持续跟进。对方有三个人来追我,但都没有追上。”在开球30秒左右,刘凯其便从中路打进了一球,赢得了全场的欢呼。
本次中国队一共进行了8场比赛,每场均为大比分获胜,刘凯其和其他队员一起击败了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阿联酋队,问鼎2024水下曲棍球亚洲杯U19冠军。
坚持磨炼意志咬牙撑下去坚持三年不放弃
作为一名中学生,这三年来,刘凯其在周中完成学业,利用周末时间到佛山训练3-4小时,训练内容包括游泳、潜水、体能训练、模拟对抗等,每两周会换一次训练计划,寒暑假还要到成都进行集训。
“其实能把这项运动坚持三年是挺困难的一件事。”刘凯其如是说。水下曲棍球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,需要运动员能在潜水的同时进行快速移动,训练过程很辛苦,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来。刘凯其举例道,在潜水训练时,下潜游25米后,整个人会觉得很麻,腿又酸又痛,感觉踢不动了。“咬紧牙,使劲憋,就能撑到最后了。”
“学校有引体向上、耐力跑等分项目的训练,我就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训练,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。”刘凯其告诉南都记者,临近中考时,因为打水下曲棍球需要动用手臂力量,为了避免其对中考的影响,他暂停了训练,但他会在学校跟着练引体向上,锻炼自己的手臂肌肉。
平衡未来还会继续打比赛但高中阶段会以学习为主
9月开学,刘凯其就要成为一名高一学生了,回想在七中东山三年的初中生活,刘凯其特别想感谢他的班主任温宇云老师。“在训练时候,我曾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和挫折,学习上也有一些压力,但幸好老师不断地鼓励我,并为我创造条件。”
刘凯其说,中考前几个月,他的成绩还并不是很理想,老师便让他先把优势科目保持住再努把劣势科目提升上来。学校对他的学习情况也特别关注,将他的成绩与目标学校所需分数进行分科对比,再将结果交给他对应科目的老师。哪科成绩差距较大,老师就会跟得紧一点,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。
在今年广州中考前一个月,刘凯其停止了训练,专心备考,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,刘凯其有着清晰的规划。到了高中以后,他仍会继续打比赛,但就目前来说,他并不打算往专业运动员的方向发展。刘凯其认为,利用空余时间去打水下曲棍球,能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,“但这只是业余爱好,他苦练三年不放弃从游泳池到领奖台我更想以学习为主,争取在将来考一个好点的大学”。
采写:南都记者叶斯茗实习生罗佳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